哲学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道德经 第50章 出生入死 原文释义解读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2023-03-22 16: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摘要:出土文献中不同的《老子》抄本使传世本中的大部分“常”字能够复原为原来的“恒”字,出土《恒先》唤醒了子学时代“恒”的概念。两者的相互“支援”促成了认知老子“永恒”时间概念的契机。老子用永恒的“恒”字作“道”字的定语而说的“恒道”只是一种表达,另一种则是用“恒”作“道”的谓词的表达即“道恒”。这种表达一直被遗忘和遮蔽。依据《老子》中对“恒”的用法以及“象帝之先”“谷神不死”“死而不亡”“长生久视”等时间概念,可知老子具有“道恒”的根源性时间概念。

关键词:老子;永恒;恒;道

一、“道”之时间性:“道恒”的失忆及唤起

时间概念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有哲学上的、科学上的,还有文化上的和生活上的。有限的《老子》文本表达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哲学上的“永恒”“永久”的时间概念,它与根源性的“道”这一形而上学范畴密不可分。有一种看法认为,老子的“道”是“超越时间”的绝对。张岱年否定这种立论,认定老子的“道”具有时间性,不是超越时间的存在。老子说的“道乃久”(《老子》第十六章)就是一个佐证。1老子对道的时间性还有其他重要的表达,其中之一是“道恒”(“道是永恒的”)2,但这一表达和语义在历史上被埋没和遮蔽了。有来自语言学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因为老子之“道”的复杂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它、把握它十分不易。出土的不同《老子》抄本,确认了《老子》传世本中的“常”字原来大都为“恒”字。上博简的《恒先》篇彰显了“恒”这一概念,还有我们围绕“恒”这一概念展开的许多讨论共同促成了认识东周子学“恒”这一概念的契机。这其中就有认识《恒先》的“恒”,认识老子的“恒”和“道恒”的“恒”等等。3

从统计的意义上就可看出4,“恒”在《老子》文本里出现的频率高,且实质上也很重要。它在传世本中因避讳(刘恒)而整体上都改成了“常”。郭店本、帛书本、汉简本等《老子》抄本,确证了传世本中的“常”原为“恒”,这已成为研究《老子》的一个新的常识了。5谈论道在时间上的永恒性、永久性和无限性,人们首先会联想到“非恒道”的“恒道”概念。这里的“恒”是“道”的定语,是在时间意义上修饰“道”的词汇。《老子》中以定语修饰“道”的词汇还有“大(道)”字这一表现。“大道”之“大”有不同的语义,犹如“道大”那样,它可能就包含着“道”在时间上的无限性和永恒性的意义。这正好也同“恒道”之“恒”的用法和语义相呼应。

相对于“恒道”,老子是不是有“道恒”的表达和语义呢?这正是我们要追问和回答的问题。事实上,老子有关道的时间性概念(语词、语义和语用),除了“恒道”的表达,也有“道恒”的表达,但后者被遗忘和遮蔽了。而这主要是因为理解上的原因,由于我们没有准确地掌握《老子》中有关三个章节的语义,从而导致了不正确的句读(从王弼本和出土本来看):

1.“道恒无名,楃(朴)唯(虽)【小而天下弗敢臣……】”[1]400(帛书甲本)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2]81(王弼本第三十二章)

2.“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1]400(帛书甲本)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2]85-86(王弼本第三十四章)

3.“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

(化)。”[1]401(帛书甲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2]90-91(王弼本第三十七章)6

历史上和现在对这三个章节中“恒”或“常”字的句读,一般都是将它同下一个字连读,即“道,恒无名(或‘常无名’)”“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恒无为”和“道,恒无欲(‘常无欲’)”。这样的句读,是基于“恒”或“常”被作为副词“常常”的意义使用,也即被作为时间状语修饰动词。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其实不能这样理解和句读。第一,“恒”或“常”是“道”的谓语,是一个谓词,是陈述和描述“道”的特性的,不是修饰“道”的活动的时间状语;第二,它所陈述的“道”的特性,是指“道”在时间上的永恒性和无限性。准确的理解和句读是:

1.“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

2.“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3.“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7

改变习以为常的东西很容易引起不适。这样的句读会让沿袭、安逸于古来句读的我们感到惊讶,并迫不及待地作出反驳以固化已有的理解。而向不同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的人期望看到这一立论有什么充足的根据。下面我们就来回答,这样的理解和句读以及由此带来的语义改变为什么能够成立。

二、道永恒和永恒的道:“道恒”和“恒道”

哲学上的时间观有具体事物意义上的,也有非具体事物意义上的。具体的事物都有具体的时间性,都可以量度,它们的不同只在于时间的长短。有些事物绵延的时间很久,有些事物绵延的时间则比较短暂,它们经历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与之不同的是非具体事物的时间,是作为万物根源的时间。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既有具体事物(有形、有名、有象)生生灭灭的有限时间观8,也有非具体事物(无形、无名、无象)的无限和永恒的时间概念。对他们来说这是“道”的特性。《老子》中的“恒道”,用“恒”这一形容词“永恒”作“道”的定语,“恒道”即“永恒之道”。《老子》中“恒”用作形容词的用法,还有“恒德不离”。其恒是形容词定语,表示“德”的性质,“恒德”即不变的一贯的美德。“道”的“恒德”指永恒、恒久之德。“非恒道”的“恒”也是这种用法和语义。“恒道”即永恒、恒久之道。这是将形容词的“恒”用作定语修饰“道”,但问题是《老子》中有没有“道恒”的表达和语义。

前述历史上和现在对《老子》三个章节“道恒无名”“道恒无为”的理解和句读,都是将“恒”作为时间副词“常常”使用,用来修饰“道”的“无名”和“无为”。说起来,《老子》中的“恒”,确实有用作副词的例子,如 “知足之足,恒足矣”“恒无事”“恒无心”“恒知此两者”“恒知稽式”“恒有三宝”“民恒畏死”“恒与善人”“恒使民无知无欲”“恒善救人”“恒善救物”,等等。这些例子中的“恒”字都是用作时间副词,意为“常常”“经常”,修饰人事活动中人们的行为特征。道“恒无名”和道“恒无为”的用法,形式上同这些例子中的用法一样,很容易被混同起来,被看成是一种类型。但其实应该将它们区分开,其原因在于:

第一,《老子》中的“恒”字有用作谓语的,意为“恒心”“专心”。“致虚恒”的“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恒”在这句话中是名词谓语,陈述主语所说的人的行为有恒心。9《老子》第三十二章的“道恒”,第三十四章的“道,……则恒无欲也”,第三十七章的“道恒”等,所用的“道恒”的“恒”也是谓语,只不过是以形容词作谓语。“道恒”即“道是永恒的”。这是老子用“恒”来陈述“道”在时间上的无限性。“致虚恒”的“恒”是陈述人的活动在时间上持续不变的意志,“道恒”则是陈述根源之道在时间上的无穷性。10

第二,在《老子》中,“恒道”之“恒”是以形容词“永恒的”意义作定语来形容“道”的。既然“道”可以用“恒”来形容,既然有“永恒”之道的用法,那么用“恒”作“道”的谓词,形容道在时间上的无限性也完全可以。即便《老子》文本中没有“道恒”的表达,逻辑上也可以说“道”是永恒的这一内涵成立。正好《老子》文本中有“道恒无名”“道恒无为”等表达,其中的“恒”同“无名”“无为”一样,都是并行使用的,“恒”也是“道”的谓语。

第三,老子描述根源之“道”的时间无限性有两个重要的类比,这两个类比具有“道恒”的意义。在商周,“帝”被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或超自然的力量,也被看作是万物的创造者和始祖。它被作为一切的“开端”,时间上当然也是指“最初”。老子用“道”取代“帝”来解释万物的起源,认为“道”早于“帝”,说“道”悠久于上帝(“象帝之先”),为道赋予了时间上无限遥远的最初性。在西周时期和儒家那里,天、天地也被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被看成是时间上的最初。老子也说“道”比天地更早、更古老(“先天地生”),这同样说明了道在时间上是无限久远的。

第四,《老子》中的“大道”和“道大”中的“大”包含着道在时间上的无限性。道是宇宙和万物之母,“道大”的“大”要从根源性的实在和最普遍的法则来看,不能从有形的具体事物的“大小”来看待。作为根源性的实在,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也是无限的,它不同于具体事物的有限时空尺度。《老子》第十四章说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108,第二十五章说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1]151,老子将道“大”同具体事物的“逝”结合一在11,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1]185(第三十四章)等,其论及道的时空性,都是指向无限性。

第五,《老子》第十四章直接强调“古之道”。这里的“古”是古老的古。“古之道”即“古初之道”,它同下文所言道的“古始”这一概念是统一的。“古始”强调的是道作为万物根源的遥远和最初。两者都是说道在时间上的无限性。老子说谁掌握了“古初永恒的道”,谁就能用它来驾驭现实世界的一切。12

第六,老子描述和陈述道的根源性使用了不少隐喻,如“母”“玄牝”“水”等。对于“玄牝”,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77(第六章)。同这一论述有关,老子更有“谷神不死”的表达。这里的“谷神”也是“道”的隐喻。老子说“谷神不死”就是认为道是永恒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仍然是说因道永恒,它用之不穷。

三、与道合一:物恒久与道永恒

大多自然哲学家都认为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就像他们认为具体事物在空间上是有限的那样,一切事物都处在无限变化的世界中,生生死死,难免终结。这些自然哲学家承认事物在相对的时间尺度上差异很大,一些事物是漫长的、持久的,一些事物则是短暂的甚至是瞬间的。但与此同时,这些自然哲学还肯定一种无限的时间观,或者绝对的时间观,如中国的自然哲学家就认为“宇”和“宙”都是无限的,说“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3]47。他们也相信根源性的实在是永恒的和无限的。神话、宗教塑造出来的“绝对者”当然也是如此。两种时间原本不同,当然就可以将它们区分开并表达出来。但一些哲学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又将无限的、永恒的绝对者变成为理想的、规范性的存在,以此使具体事物拥有“超长时间尺度”或者永恒时间尺度。如“灵魂不死”“神不灭”“三不朽”“长生不死”等各种各样的永恒论就是如此。哲学家追求具体事物时间上的超越性,反过来我们就可以说其具有根源性永恒的时间之基础。这对于认定老子的“道恒”来说同样有效。

在《老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用来求证“道恒”的以下这样一些论说。

其一是“道乃久”。这是《老子》第十六章中的一句话:“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116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老子所言“道乃久”所承上文是,谁知晓了道之常,他就能包容,他就合乎了“天”,他合乎了“天”就合乎了道,他合乎了道就能够“恒久”,他就能够“终身不殆”。“道”能使事物恒久,这说明“道”自身具有“永恒性”。

其二是“不失其所者久”。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183在这里“久”和“寿”都是时间概念,“寿”是指人生命的长久。在古代社会,人活百年被认为是寿之大齐,但这种“寿”,对老子来说还不够。他主张一种超出自然寿命的更长久的寿命。这种寿命是指,一个人的自然生命结束了,但他依然被人们所牢记,依然活在人们心中。因此,将人的精神生命的不断延续叫作“寿”,这是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永恒性。“久”更是解释人为什么能够“长久”(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它更广泛地说明了所有事物为什么能够长久。老子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不失其所”,保持其“所”,恒守其“所”。“所”即“道”,事物保持“道”就能“久”,这说明道具有永恒性。《老子》第五十章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1]240“以其无死地”也就是“不失其所”。

其三是“不道早已”。它是《老子》第五十五章中的一句话:“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1]259老子认为事物柔和、柔弱就能长久。事物如果过于强壮、刚强,它衰老得就快,这就不合乎道。不合乎道,事物就会过早逝去。《老子》第九章和第二十三章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1]86“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1]146老子之“道”就是以“柔弱”发挥作用和活动的:“柔者道之用,弱者道之动。”具体事物能够通过柔弱获得持久的时间性,根本上是源于道以柔弱而永恒。

其四是“天长地久”。这是《老子》第七章中的一句话:“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1]80根据前述,老子的道先于天地。相对于其他具体事物而言,天地又是比较恒久的存在。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它们“不自生”,超然于生。“自生”可以结合《老子》第五十章说的“以其生生之厚”来理解。《老子》第四十四章所说与此类似:“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224按照老子的推论,贪恋的人耗费一定多,多藏的人失去的一定多,这样的人他就不可以长久。相反,知足的人不会有羞辱,知止的人不会有危险,这样的人就可以长久。《老子》第五十二章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1]248“守其母”也是“知足”“知止”,他终身就不会有危险。“母”是道的隐喻。能够“守母”的人终身没有危险,他也就能享尽天年。这正说明作为天下之母的道具有永恒性。

其五是“长生久视之道”。这是《老子》第五十九章中的一句话:“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1]272按照这一章所说,大自治理国家,小到养生,要保持长久最好的方法是珍惜和节俭。他能坚持不懈地奉行,能不断地积累这种美德,他就能够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这样的人能够拥有一个国家,并且因他掌握了治国的根本,他也能够使这个国家长治久安。这叫作根深蒂固,也是长生久视的方法。“国之母”的“母”也是指“道”。“长生久视之道”也就是作为国之母的“道”。

从以上《老子》中的这些论说可知,具体事物(主要指人事和人)获得时间上的长久性不仅值得向往,而且完全可以期望。期望的根据在于事物必须与道合一,必须合乎道、持守道。只要如此,事物就能获得恒久,人就能够长生。老子的这一逻辑和义理,就是建立在道本身具有永恒的时间特性这一前提之上。

结语

老子的“恒道”和“道恒”之“恒”主要是一个根源性的永恒时间概念,这也是这个字的本义在演变中产生的一个哲学上的结果。老子的永恒之道即“恒道”,反过来说就是道永恒即“道恒”。根据《老子》文本中的“恒”的一些用法及一些时间概念和老子对事物及人生时间恒久性的言说,都可证明老子有一个“道恒”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15.

[2]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3] 尸佼.尸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注释

1参阅张岱年:《老子哲学发微》,《张岱年全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4页。

2“恒”的本义是指月相的周期性变化,由此引申出持续性和恒久的时间意义。

3参阅王中江:《终极性根源概念:〈恒先〉中的“恒”探微》,《哲学研究》2016年第1期。马思劢(Thomas Michael)也讨论了“恒”的概念等。(参阅Thomas Michael,Philisophical Enactment and Bodily Cultivation in Early Daoism:in the Matrix of the Daodejing,London:Bloomsbury Academic,2022.)另,在这一讨论中我发现了这一问题,曾在一个学术会义上特别提出了这一问题。在《老子》一书的解读中,我已经按照这一结论对《老子》相关文本作了新的句读并进行了释义,但未就此展开专门的讨论和论证。在最近的“全球老学”会议上,我报告了这一论题。在展开这一研究中,偶然看到了杨根润的《发现老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对传世本第三十二章的“道常无名”、第三十七章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作了“道常”的句读。这说明他不接受通常的句读,但他没有解释他如此理解和断句的根据。

4“恒”字在《老子》文本中出现了近30次,它们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对哲学概念进行语言学溯源有时是需要的,但它们是不同层次的问题。特别是当一个字的字义已经变得复杂后,从演变过程来说,它们的意义有先后,从这个字的意义的整体构成说,它们这些意义又是平行的。东周时期的“恒”是这样,《老子》中的“恒”也是这样。

5“常”是“恒”的近义词,这是将“恒”换成它以避讳的原因。

6郭店简作“道恒,无为也”;北大藏汉简本作“道恒,无为”。

7帛本“道恒无名”和传世本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根据郭店本和汉简本,原当为“道恒无为”。句读应为“道,恒,无为(也)”。

8东西方有灵魂不死论和神不灭论。发展老子长生久视思想的道教信徒,产生了不死的信仰,相信人的生命能够永恒。这是很独特的个体永恒时间观。

9类似于《论语·子路》篇记载的“恒”字的意义:“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致虚恒”的“恒”传世本作“极”。根据下句之义,“极”是“恒”的假借字,而不是相反。

10“恒”有用作名词法则意义的,如《国语·越语下》说:“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老子的“知恒”的“恒”,意为法则,类如“知常”的“常”。

11有关老子的道与“逝”和“反”的关系,参阅王中江:《异常与回归:老子的“反”探究》,《道家文化研究》第30辑,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12通行本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帛书甲乙本作“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一些学者据此认为传世本不可取,其实是帛书本的误抄或错误改动。一是因汉简本也作“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二是更重要的原因为,老子同样有“循古”“因古”的历史意识。“古”在老子那里具有典范和规范的双重意义。

作者简介

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老子学研究会会长,张岱年研究会会长。致力于中国哲学特别是先秦哲学、出土文献和近现代哲学研究。

来源:原文刊发于《船山学刊》2022年第2期13至19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